LCD屏幕的告别:为何手机市场不再青睐它?lcd手机「LCD屏幕的告别:为何手机市场不再青睐它?」
在不久前,某品牌高管在与网友的讨论中做出了一个惊人表态:"高性能的LCD手机将成为历史,未来的LCD屏幕只会出现在低端机型中。"这一言论无疑让许多坚守"LCD永不为奴"信念的消费者痛心疾首。尽管近年来高性能LCD手机逐渐减少,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大家依旧对LCD屏幕抱有一丝期许。然而,这次言论几乎为LCD在主流市场的“”下了判决。因此,为什么厂商们纷纷将LCD屏幕抛弃呢?
首先,我们必须理解消费者为何对LCD屏幕情有独钟,尤其是在OLED技术刚刚普及时。回想起早期的Galaxy S和S2,这两款机型以超高销量打下了OLED的基础,但由于当时Super AMOLED屏幕技术不够成熟,造成了消费者对OLED的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。与此相对,那个时期的高端LCD屏幕在色彩表现和亮度等方面更为出色,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出于对高质量显示的期待,怀念LCD。
但是,随着OLED研究的不断进步,很多早期的缺陷逐渐被克服,现如今OLED设备的色彩偏差已经大为改善。虽然用于高清晰度显示的OLED依旧面临一些挑战,例如短暂显示静态画面时可能出现的“烧屏”,但总的来说,OLED在技术上已经逐步完善,就连蓝光影响视力等新的问题也在研发解决方案中。
而当我们回头查看LCD屏幕的发展时,很难发现其在过去五年内有值得称道的真正进步。举例来说,索尼在2018年推出了Xperia XZ2 Premium,这款手机成功实现了4K的RGB点对点分辨率,PPI超过800,但即使如此,在HDR模式下其LCD面板的表现逊色于同期的OLED机型。索尼意识到LCD的瓶颈,转而全力研发OLED。
此外,屏幕亮度也一直是 LCD 的一个痛点。在2011年,LG推出的“IPS NOVA”面板一度达到了800nit的亮度,但时至今日,主流LCD屏幕的亮度水平几乎停滞不前,甚至700nit的峰值已变得难以实现。与此对比,当代OLED设备的亮度早已达到1400nit以上,无疑在阳光强烈的环境中,OLED显示的效果更为出色。
再谈到屏下指纹识别的兼容性,OLED自然因其透光性及薄度而成为了行业标准,尽管有厂商曾声称研发出了支持屏下指纹的LCD,但迄今为止,没有实际产品问世。这也让LCD的未来变得愈发渺茫。
那么,消费者对LCD的深情依恋到底源于何处呢?不少人其实是希望通过低廉的LCD屏幕降低整体成本,从而让手机售价更加亲民。对于真正追求性能的用户来说,LCD屏幕的受关注更多地是它的成本优势,而非其使用体验。如果大家真的如此看重LCD的表现,为什么市场对这一技术的进步几乎置若罔闻呢?
这实际上在无形中为LCD在手机市场的前景判了。当消费者的需求被简化为"便宜"的时候,相关技术的改进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动力。总结而言,LCD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被边缘化,已经是其命运的注定。而与此同时,OLED的日渐普及与技术的日益提升,正是时代的持续前进与技术的不可逆转。LCD向终端市场的下放,或许只是一个开始。
巴音郭楞蒙古版权声明: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,E-mail:xinmeigg88@163.com